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謂「四時之景不同」也。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陰睛看又如此,所謂「朝暮之變態不同」也。如此是一山而兼數十百山之意態,可得不究乎!—郭熙《林泉高致》 軸 絹本 淺設色畫 縱:158.3公分 橫:108.1公分 故宮國寶《早春圖》的作者,北宋四大家之一的水墨名家郭熙(約1000~1087年)在他的著作《林泉高致》中提到,同一座山在不同節氣、時間會有不同的變化,因此一座山就可以讓人畫出百種山的姿態。同一種概念在西方,最早出現在19世紀的法國,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便攜式的管狀顏料出現在市場上了,印象派大神莫內(Oscar-Claude Monet 1840~1926)才”劃時代”地把畫具搬出室外,開始在太陽下把清晨到傍晚的乾草堆用不同色調一一記錄,實踐同一場景捕捉不同時段光影的概念。延伸閱讀:漫步在油畫的星夜下 (油畫介紹) 《乾草堆》(法語:Les Meules) 而這個影響了後世整個藝術世界的繪畫觀念,卻還要受到當時西方主流藝評家的奚落和嘲弄。然而,是金子就會發光,印象派超前於時代的理念後來還是定調了近代至今的西洋藝術史。重點是重點是!!早在距今一千年前,在印象派前800年,水墨畫的世界裡,郭熙就已經提出來了!除此之外,他還提出畫有三遠、留天地、雲頭皴、蟹爪枝…等影響千年水墨藝術的水墨畫法。 現在,除了去台北故宮瞻仰郭熙的原作,你還可以親自學會他的繪畫技巧,成為千年藝術文化的傳承人,發展興趣又成就自己,延續古典,延續美。 雲頭皴山水示範 作者:陳高拔 更多水墨知識 了解水墨課程 立即諮詢:02-2550-5252+LINE線上諮詢報名:goo.gl/FQnn1q Post Views: 876 頁面: 1 2 Share this post 分享到 Facebook分享到 FacebookShare on X分享到 X將它置頂分享到 Pinterest分享到 LinkedIn分享到 LinkedIn分享到 WhatsApp分享到 WhatsApp 文章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