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的繪畫語言
水墨畫是東方哲學思想的體現,自成審美的體系。相較西方繪畫的創作過程是由點、線、面構成體積、由體積進入空間再形成畫面,重視透視、比例、及質感的素描概念;水墨畫則多以表現胸中壯志為核心,如古人云:「胸中一片山水」,用筆、用墨、用紙、畫面布局皆蘊含著對人生的處事哲理。
因此,中國繪畫理論的產量及水準皆可位居世界之冠,如魏晉時期在玄學的影響下,重視人的神韻,東晉畫家顧愷之著有「傳神論」、南朝謝赫著有《畫品》奠定「氣韻」之說。至近代西方提倡的「慢活」思想更早在水墨繪畫世界中,透過不疾不徐的暈染層層墨韻,創造出連綿深遠的高尚雅致。
虛實相生的水墨氣韻
蘇東坡評王維的作品:「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即是對王維作品「詩畫一體」的讚譽,此種意境正是傳統水墨畫家所追求的目標。
在謝赫《畫品》中提到「畫有六法,
一曰氣韻生動,
二曰骨法用筆,
三曰應物象形,
四曰隨類賦彩,
五曰經營位置,
六曰傳移摹寫」
其中又以「氣韻生動」最為精華,是中國千百年來畫家和藝評家一直所追求創作的最高指導原則。唐代大美術史家張彥遠即在《歷代名畫記》闡述「六法」精論,謂之「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期間矣」「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
受到道家哲學思想影響,水墨畫衍生出留白及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傳統水墨畫家在表現天空、江河、雲氣時,常用留白的手法,營造空間遠近,而「留白」實際上是「有」,並非「無」。
故宮三寶(三幅北宋巨碑式水墨畫):
移動式視點的妙到之處
傳統水墨畫不會固定在一個定點觀看所有景物,而是以移動視點來經營物像位置,有別於西方的透視。傳統水墨畫中的人物並不會依其遠近而產生大小差別,反而是根據身分地位的高低決定畫面中的大小;山水畫為了達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高妙境界,發展出 「高遠、平遠、深遠 」的精闢理論;長卷形式的風景畫也採用移動式視點,順著畫幅由右至左觀賞,在畫面中彷彿可以感受到時間的轉變。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三遠法是一種時空觀,以仰視、俯視、平視不同視點來描繪畫中景物,打破一般繪畫以一個視點觀察景物的侷限。
獨特的表現物象手法
1. 工筆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以精緻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表現形式。顧愷之《女史箴圖》仕女衣褶線條細密均勻,被稱為「春蠶吐絲描」或「高古游絲描」。
2. 白描畫:以墨色線條勾描物象輪廓,而不上色。強調線條之美,單靠線條即能表現物像立體感,展現樸素清逸的筆趣。
3. 沒骨畫:不用皴法或線條描繪輪廓外形,直接以墨色或顏色表現物象的方法。
文同《墨竹圖》以濃、淡墨色的不同,表現竹葉前與後多層次的空間感,將「墨分五色」表現得淋漓盡致。竹幹、竹枝及竹葉的用筆猶如篆、草、隸等書體,描繪方式在「寫」與「畫」之間,可見書法與水墨畫之間的巧妙關係,可作為「 書畫同源」的例證。
4. 減筆畫:跳脫用線條表現形象的方式,以簡單數筆展現水墨墨韻之美。
5. 寫意畫:即是「以形就意」,描寫一切物像皆以主觀精神,透過作者心領神會表現出來,而非僅是實質物象的呈現。
6.皴法:水墨畫運用線條表現出山石樹木質感和量感的筆法。又可依照皴的形象給予不同的名稱。例如:礬頭皴、披麻皴、雨點皴、雲頭皴、斧劈皴、米點皴、解索皴…等。
傳統水墨的色彩
傳統水墨在顏料分類有植物性顏料及礦物性顏料兩種;在設色方面有青綠、金碧、淺絳等幾種方法。
1.青綠山水(圖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創始於唐代的李思訓。指以石青和石綠為主色的山水作品。
按敷色輕重又可分為:
(1)大青綠:山石多以勾勒為主,少皴擦,設色濃重。
(2)小青綠:在淡彩基礎上,再薄施色彩
2.金碧山水(圖例:佚名/唐人畫雪景):水墨畫中以石青、石綠和金泥為主色的山水作品。在青綠山水的輪廓上以金泥勾線,表現山石在陽光照耀下的明亮感、風貌精緻及華貴富麗。
3.淺絳山水(圖例: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以水墨勾勒皴染為基礎,再敷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因此又稱「赭墨山水」。
淺絳山水自元開始興盛,肇因於畫家逐漸改用紙作畫,由於生紙無法乘載厚重的礦物顏料,所以在紙本用墨做皴擦點染後,敷上赭石、花青等淡彩;另一方面由於元代文人畫高度發展,皴染的墨韻與淺淡的色彩更能體現文人追求「筆情墨趣」、「平淡樸素」的美學觀,因此重墨色成為水墨畫正宗的發展。
有別於傳統的水墨畫
1.融合東西方的水墨
清初郎世寧引進西方明暗寫實畫法,融合傳統水墨原有的皴法及留白之妙,創作了許多以馬為題材的作品。
民國初年水墨畫也興起一股創新、改革的風潮,徐悲鴻提出「國畫改良論」,將西方的透視及立體表現手法融入水墨中,形成水墨畫的新風貌。
2.現代水墨的表現形式
現今多元文化的交融影響下,水墨表現技法更加豐富。作品保留虛實相生的精神,卻以創新的筆法取代傳統用筆,如:揉紙、撕貼、拓印、水拓、漬墨等自動性技法;也有表現西方光影或結合文字表現的作品。除了以往平面形式的水墨作品,以裝置藝術或錄像手法的現代水墨更是讓人耳目一新。
劉國松早年提出了「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等主張,質疑用筆的重要性,以及藝術之於生活的關聯性,對當時的傳統水墨藝術造成劇烈影響。首創抽筋剝皮皴、劉國松紙等創新技法與媒材,被譽為「現代水墨之父」
結語
1956年57歲的潑墨大師張大千應邀至法國巴黎舉辦兩檔畫展,並與立體派大師畢卡索展開一場東西方藝術的對話,當時畢卡索對張大千說:「我真不明白,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到巴黎來學藝術?」,這句話不免讓人省思身為東方民族的我們是否曾真正的認識並且認同我們自身的文化?水墨不僅作為一種藝術表達媒材,更是一種態度,代表著我們的文化底蘊深遠,身為東方民族的我們都應感到驕傲!
課程資訊:書法水墨班
參考資源
中國繪畫理論史
你不可不知道的 101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
課堂照片